网上办公 | 长大邮箱 | 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读书心得:江南一画人
2015-07-06
作者:组织与宣传部 来源:本站原创

读《林散之》有感

后勤保障处 周家华

 

偶见《林散之》一书,因其为林昌庚(林散之的儿子)所作,便由生兴趣,加之以前对林老生事略知零星碎片,更引发我的探究之心,于是便拿来细细研读。作者虽然采用平铺直叙方式,用说家常的口吻讲林先生的故事,并未加任何评论和修饰,但在读完闭卷之时我还是被其中点滴的生活细节所打动,感叹于林先生一生实处见虚灵,平凡见伟大之处,收获颇丰。

林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知晓,特别是在书法艺术上,“从王羲之到林散之,过去几千年没人超过王羲之,今后要超过林散之是更不容易了”。林老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从其一生的成长过程或许会找到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林先生1898年10月7日诞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老宅。自三岁开始,即喜案头涂鸦,且兴趣与日剧增,五岁能对物写生,并喜塑泥人,六岁开始入私塾读书,十三岁以前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左传、古文观止、诗经等书。十四岁时当学徒,拜南京画家张青浦门下学人物画。林先生在画店从早到晚除去做杂事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之上,每晚勤奋临摹到深夜。十六岁时又拜当时在乌江镇的范柳权、范培开二位学者为师,前者文章,后者书法,号称“两支笔”。十八岁又拜张栗庵为师,张先生家中藏书极富,逾六七万卷。这为林散之“读万卷书”提供了方便。1923年,林先生就开始编撰《山水类编》,历时三年完稿。全书供二十九卷,三十五万余字。由于自己刻苦努力,兼有老师的正确指点,林先生在诗、文、书、画各方面都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1929年,林先生持张栗庵介绍信前往上海成为黄宾虹的弟子,至此他的求学经历才基本完成,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书画之功。在37岁之时听了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后,他游山之志系于心头。自上海回来后在江上草堂教了些学生,通过几年节衣缩食,积攒了些钱,于是决意实现远游。这一去就是大半年,历尽千辛万苦,多次差点丢了性命,这次远游写成了《漫游小记》。从此事中可以看出他那种为达到目的不顾后果的“呆”劲。

林先生40-48岁期间是抗战时期,家乡沦陷,林先生举家逃难,他痛愤至极,在流浪中作许多诗词表达了爱国爱民,嫉恶如仇的思想。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期间他敢于顶着恶风巨浪,不畏强暴,勇敢地站出来向黑暗势力作殊死斗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先生看到共产党的干部非常朴素,穿着粗布衣服,吃着和老百姓一样的饭菜,办事认真,对此他感到十分佩服,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1950年林先生出席江浦县人民代表大会,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务委员,开始享受国家干部供给制待遇。从此,他平生第一次由平民成为国家公职人员,作为行政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正当林先生在江浦打算退休后回江上草堂安度晚年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变化。刚成立不久的江苏省国画院正到处网罗人才,在了解林先生的情况后,即向江浦县政府商调他到画院来工作。刚刚进入国画院,只安定了三年,正当林先生满怀无限热情和期望,到处写生,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与此同时,林先生的生活伴侣也不幸病逝。这两重如此沉重的打击对他来说几乎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这一年他已是六十九岁的老人了。

在林先生在经历了七年的磨难之后,于1973年3月返回南京,那时林先生已是七十六岁高龄,他毕生辛勤努力取得的艺术成就终于才得到社会的重视。1978年林先生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会见了赵朴初、启功、李真等友人;《人民日报》副刊《大地》第一期发表古平文章《奇境纵横又一家》,这是国内出版物第一次报道先生的文章。1980年林先生以书法作品一件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1981年11月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画集》;1985年3月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选集》,12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赵朴初先生题诗为序:“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万里行程万卷书,精思博学复奚如。蚕丝蜂蜜诚良喻,岁月功深化境初”。1989年林先生在南京鼓楼医院病逝,享年九十二岁。

林先生的一生是极其艰苦坎坷的一生,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本书中可以汲取诸多营养并引人深思。从先生少年至青年的学习成长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将自己的兴趣与学习相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无论过程多么艰辛都将会被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所克服,那过程中的困难由此不再是阻碍反而变幻成达到目的后回望中的点滴风景。从先生中年所经历的战争年代,那种颠簸流离的人生让人心酸。和平时期的我们无法复制那个年代的痛苦,使我们倍感珍视当下的幸福生活。从而感到国家的强盛民族振兴是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担当自己的责任,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而献出自我的一份能量。从先生老年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处世态度中,我们领略到平凡生活的真谛。在当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倾向,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泛滥,作为个体的我们怎样才能坚信内心的信仰,提高抵抗不良风气的免疫力,不为名利左右,崇尚真善美。在读完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风风雨雨夜窗声,数十年中学未成。一片丹心犹如血,愿将点滴献人民“。这是林先生的一首诗,也以此诗作为本篇心得的结尾吧!

(责任编辑 吴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