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办公 | 长大邮箱 | 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读书心得:让年轻的生命美丽地绽放
2015-06-25
作者:组织与宣传部 来源:本站原创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读书笔记

学生工作处  解礼元

近来从事学生工作,研究学生是我必须的功课。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大量的成长的烦恼,如果不能顺利的度过这一时期,学生人生的发展就会受阻,轻者导致繁杂的迷茫与困惑,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和生命的危机。我是一名学生工作的新人,学工经验匮乏,因此迫切需要学习、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经过初步调研,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厌学、倦学、迷茫、盲目、浮躁、无所事事以及各种心理危机等。

可以说,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是一个陨落的天使,每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会毁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是每一个问题学生的问题都出在学校,但是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的度过他的成长期,陪伴他的成长!

学生工作该如何展开?工作重心在哪里?我觉得,学工处虽然是一个学生管理部门,但是管理只是最基本的工作。试想一所拥有多达几千处于生命中最旺盛的发展时期的学生的学校,我们单靠管能够管住他们吗?学生到学校来的目的,其核心只有一个——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这是每一个学生天然的本能和根本的权力,学生的发展出现问题,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因此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展开。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发展的资源、搭建发展的平台、创造发展的机会。

近期,围绕学生成长问题,阅读了关于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心理疏导相关的书籍,如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接触古典,缘于他的第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通过俞敏洪和徐小平的序言了解到古典原本是新东方的一名优秀的英语培训室师,后来成为一位职业发展专家。他以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思考,告诉年轻人:多少寻梦者在一道看不见的陈旧观念、僵化的思维“鬼打墙”面前,踏破铁鞋,无功而返。他帮助人们“拆掉思维里的墙”,让人看到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活!影响了许多处于迷茫之中的年轻人。

目前全国高校大多开设了大学生发展指导类的课程,职业规划与生涯规划类的竞赛活动也多了起来,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给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观念上的极大变化。但是,生涯之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毕竟有限,有不少的的老师仍然较为生硬的传授西方的学说和观念,适应现时代的本土化的生涯之学尚未完全成型。出版于2014年5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我以为是一本适应我国现时的本土化的生涯之作,它不再继续“拆墙”,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与年轻人探讨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问题。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生命的展现》一书中说:“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整个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孤独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之感,并且满足我们祈求生活意义的需要。生涯规划即是将自己托付于这个目标的一种安身立命。”然而很多人却缺乏献身目标,灵魂漂泊,无法安身,更无法立命。这种孤独与不安把这个人当下的秩序打散了、打乱了。这里说到生涯规划以及生涯规划中的目标的重要性。

但是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序言中说“时代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一头奔入梦想不敢,留下过平庸的生活又不甘——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他提到三种人生策略:遇见、定位和创造。

第一种人生策略是“遇见”:用感觉来判断生活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见”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二种人生策略是“定位”:相信世界上已经有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实现它。

第三种人生策略是“创造”:这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及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

采用第一种策略人,他们随心所欲,潇洒自在,但是真正要过的快乐则要有能够随遇而安的心态,否则往往有“不得志”悲愤。

第二种人生策略,就是有远大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坚定不移,当然有能实现目标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成功学的范例——这些范例有多少是真的?这种人生策略有很大风险:要么不撞南墙不回头、要么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度过悲剧性的一生。但有人会说,至少我追求过,从而给自己的人生抹上“悲壮”的色彩。

第三种人生策略,修炼和创造自己的人生,以不变应万变,先全力炼出一种强大的能力,在有足够的能力和眼界的时候,开始创造自己的人生。因此,作者说“成长是一段漫长、艰辛而又神奇的经历,随着每个人起点、天赋和目标的不同,这过程会绽放出无数的可能。”看一看《异类》,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的神奇处绝不在于他们超出常人的天才、更不在于先天带来的人生目标,原来这些“异类”都是兴趣+机遇+10000小时的结果。

年轻的生命本该怒放,但我们却看到了那么多灰暗和枯萎。我们能否用阳光驱散阴霾,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精彩?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吧?

 

(责任编辑 吴秀丽)